正大光明匾是谁写的(揭秘最神秘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是清朝顺治帝题写的。“正大光明”匾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雍正帝把秘密立储鐍(jué)匣放在匾的后面。什么是秘密立储?秘密立储就是当朝皇帝将选定的储君皇子的名字写好,装在匣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上面。当朝皇帝崩逝后,朝廷众臣在乾清宫,取下秘密立储匣,当众开启,公示于众。

清有几朝秘密立储?有人说是四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但实际上只有两朝,即雍正、道光两朝。秘密立储最大的缺陷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由皇帝独自暗箱操作。当初明神宗欲立郑贵妃之子福王为太子,遭到群臣反对而作罢,先后演出“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宫廷闹剧。这说明当时还有一点不同的声音。清朝秘密立储却没有一点不同声音,这就容易产生弊病。如清道光帝秘密立咸丰为太子,选人不当,铸成大错,就是秘密立储制度缺陷的鲜活例子。这是顺治帝设置“正大光明”匾额时所没有料到的。

正大光明匾是谁写的-1

清朝十二位皇帝,通过政变夺位的,一例没有。清朝总结明朝通过政变夺取皇权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明朝的封藩制度,既取其善,就是“三不”:“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又改其弊,就是诸王二要:“内襄政本,外领师干。”

明朝皇位继承采取嫡长制,没有必要秘密立储。清朝不用嫡长制,皇位继承,大伤脑筋。清朝皇位继承,经过四个时期:

第一,贵族公推制。清朝皇帝的选择,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都是由贵族会议推选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当时天下之精英,是各路英雄之俊杰。满洲王公贵族共推努尔哈赤为昆都仑汗。皇太极、顺治的登极,都是经过诸王贝勒大臣认真讨论、反复酝酿、彼此协调、政治平衡的结果。虽然顺治6岁登极,但真正掌握实权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在清朝、南明、农民军、蒙古四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是一位英杰。

第二,皇帝遗命制。顺治帝开始将皇位继承改为遗命制。清朝皇位继承的贵族公推制,仅在太祖、太宗两朝实行过。顺治皇帝病危,皇位如何继承?当时孝庄皇太后健在,且历事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朝,威望高,权势重。顺治帝临终前,皇太后、顺治帝商量由8岁的皇子玄烨继承皇位。这种皇位继承遗命制,其好处是避免皇位的争夺与残杀,保证皇位继承者的顺利过渡,缺憾是较贵族公推制减弱贵族参与决策的机会。后来康熙帝立太子,还请大学士、尚书等朝臣各陈己见,有点“民意测验”的味道。清朝皇位继承遗命制只实行了两代顺治、康熙。雍正帝继位后改为秘密立储制。

第三,秘密立储制。雍正帝从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中总结出册立皇太子的弊端,而实行秘密立储制,还是皇帝生前确定皇位继承人,但是不公开宣布。秘密立储的好处是“三避免”避免太子骄傲,避免朝臣结党,避免骨肉相残。

第四,懿旨定储制。就是慈禧太后“一人懿旨”,决定皇位的继承。从清朝入关后的二百多年间,综观世界大势,总的发展趋向,就是民主化。清朝闭眼不看世界大势,却立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做皇帝,这完全背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鐍匣的制度为何要设置呢?可做三点思考。

第一,立太子不好。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年帝制史上,立太子几乎成为惯例。皇帝个人的素质、才能、品德、喜好等,于国家、民族至关重要。因此,选拔最优秀、最杰出的皇位继承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王朝,都是头等大事。君主应该是当朝整个国家、各个民族中最杰出、最优秀的代表。当然,限于皇位世袭制度,只能选择其范围内的最优秀的人才。康熙帝两立两废太子的教训,令人永记。

为什么说“立太子不好”呢?“立太子”有“三弊”:一是容易自骄。皇太子放纵自我,反正是铁打的宝座,无须刻苦修身修心。二是容易结党。皇太子是未来的接班人,一些人就往太子身边靠,容易形成“皇太子党”。这样“皇权”与“储权”就形成矛盾。三是容易内讧。其他皇子设法打击、陷害太子势力,谋求自己为皇太子。康熙朝是这样,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何尝不是这样?

正大光明匾是谁写的-2

第二,一人定不好。道光帝身后,皇位怎么办?一人定。一人定有什么不好?举两个例子。一是道光帝立奕詝。清朝没有立嫡以长的家法。道光帝有多位皇子可以选择,但他立嫡长子奕詝,可以说是“立之不当”。奕詝懒惰、懦弱、淫乐,缺乏历史责任感。

二是慈禧太后“懿旨定储”光绪帝载湉(tián)、大阿哥溥儁(jùn)、宣统帝溥仪。王公贵族、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等都没有参与。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的祖制。载湉继承皇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形式公布,更不是秘密立储,乃是由慈禧皇太后“一言而定”。载湉和溥仪都是在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个家族血统的交叉点上选出来的,溥仪是在慈禧侄子、载沣之子与慈禧干女儿钮祜禄氏之子血统的交叉点上,这在清朝是没有先例的。选君以亲,而不以贤,这是慈禧太后不以江山社稷为重,而以私利为重的一个恶劣史例。

第三,闭门做不好。清朝道光以降,国际形势大变。清朝郭嵩焘不仅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而且看到西方的议会制度。郭嵩焘(1818—1891年),道光进士,署广东巡抚、兵部侍郎,首任出使英国大臣兼驻法国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议会制度。他在《使西纪程》中说:“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但这位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因此受到上自庙堂,下至士子的“丛骂”,甚至于要烧毁他的住宅,死后还要掘坟焚尸。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 9月 25日 21:41:48
下一篇 2023年 9月 26日 11:12: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